记者孙慧
凌晨5时,海平面上露出些许曙光,给栖息在东方市四更镇面前海红树林里的白鹭、黑脸琵鹭等水鸟披上了一层金边。
傍晚时分,文昌市清澜港的渔船穿过红树林,载着鱼、蟹、虾等渔获物,在余晖里靠岸……
在海南,你常常能在密布着红树的海岸边见到这样的场景。
作为热带、亚热带特有的海岸植物群落,红树林生于潮汐之间,为许多动物搭建栖息的家园。它们牢牢抓住海岸湿地,顽强抵御着海浪、台风的冲击,是渔民眼中的“海岸卫士”,也是大自然赐予海南最美的海岸景观。
近年来,海南加大对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,持续开展退塘还湿、新造红树林、红树林湿地定期监测等保护专项行动。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,全省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。
截至目前,海南红树林湿地面积达到98242亩,广泛分布于沿海各市县,共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、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,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。
白鹭。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
退塘,还林、还湿
昔日虾塘变绿洲,“十四五”期间海南还将新增红树林湿地2.6万亩
4月9日,在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里,游客李洁正在游玩。她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,相册中记录着一望无垠的红树林、蹁跹飞舞的鹭鸟、从滩涂地里钻出来的招潮蟹……
红树林湿地是集森林、滩涂、水域于一体的复合生境,这一特性使得其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。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这幅美好的春景,在几年前并非如此。这里曾经有许多养殖塘,周边的村民在塘中养鱼,养殖污水流入红树林,导致红树林湿地逐渐退化,水鸟、招潮蟹、弹涂鱼等生物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地也随之一点点萎缩。
发展经济,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。近年来,海南推进红树林等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,大力开展退塘还林、退塘还湿等专项行动,并通过划定保护区域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、严控污染源等举措,对红树林湿地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。
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如果从空中俯瞰,2500多亩的红树林湿地,就像一片巨大的海上绿洲。
“以前这里都开发成虾塘、鱼塘了,没有多少树木,垃圾成堆,太阳一晒,又脏又臭。”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城坡村党总支部书记顾雷回忆道。
在儋州新英湾,茂密的红树林如同一片海上绿洲。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
2021年,陵水实施退塘还林生态修复行动方案,清退了新村潟湖、黎安潟湖等沿海区域的养殖鱼塘、虾塘共7788亩,并以人工种植红树的方式,让红树林湿地面积增加了3116亩——这几乎是陵水过去5年新增红树林湿地面积的总和。
“种上红树后,空气变好了,水也清澈了,连鸟儿都变多了。”顾雷说,自从鱼虾塘变绿洲,来游玩的人也逐渐多起来,有村民正考虑将自家房屋改成民宿,尝一尝“旅游饭”。
海南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,可以追溯到1980年1月。当时,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,1986年7月,该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,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。